小儿副流感病毒肺炎

小儿副流感病毒肺炎

概述:副流感病毒肺炎因副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全年均可发病,可引起小儿轻重不同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如感冒、中耳炎、重症喉、气管、支气管炎(Croup)、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副流感病毒肺炎(parainfluenzal pneumonia)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类似,是婴幼儿肺炎中较常见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未见副流感病毒有大的流行,各型均易于在短期内发生再感染。据美国家庭监测,2岁小儿92%患过1次以上、32%患过2次副流感病毒感染。在北京人群中曾证实有1至4型各型抗体,并发现仙台病毒、M25及3型在托幼机构中的小流行。本病毒尚有一特点,即在有特异抗体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仍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1、2型夏秋季发病较明显,有隔年一次流行趋势,3型以冬末、初春流行。
    上海测定副流感病毒抗体(1976~1978),胎盘血1、2、3及4B型抗体阳性率为100%,1~3个月婴儿为51.2%~91.6%,3~12个月最低(20%~47.8%)。2岁时1,2型抗体阳性率为38%,3,4B型分别为73%及83%,4~5岁即达80%~90%以上,7~12岁达97%以上。
    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季节因地区和年份而不同,但通常呈常年地方性发病状态,于秋冬形成高峰。副流感病毒肺炎在北方多发生于冬春,在广东、广西则以夏秋季为多。

病因

病因:副流感病毒属副黏病毒科,RNA病毒,与人类有关的副流感病毒分为4型:1型中有两种株别,即血细胞吸附第2型病毒(HA2)和仙台病毒(HVJ);2型为哮吼病毒(CA);3型为血细胞吸附1型病毒(HA1);4型也有两种株别,A及B(M25)。1,2,3型可引起轻度鼻炎、咽炎及支气管炎;1,2型可引起重症喉炎(哮吼),多见于2~6岁的儿童;3型可引起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至于仙台病毒,1952年及1953年在日本、1955年在苏联海参崴曾有少数引起肺炎的报告,但国外对其能引起人类疾病有怀疑。在我国,北京曾发现婴幼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仙台病毒恢复期抗体4倍以上升高,并分离出病毒。因此,仙台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应予以肯定。
    副流感病毒作为婴幼儿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毒病原,近年来在北方次于合胞病毒及腺病毒为第3位,在南方仅次于合胞病毒,为第2位。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副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传播,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进行传播。副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相对活跃,因此副流感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962~1964年,在北京观察的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上升的仙台病毒肺炎的症状是:发热1~8天,多数为3~5天,其间高热时间很短,咳嗽不甚剧烈,只有个别病例出现喉炎、轻度呼吸困难,肺部有散在性啰音,但绝大多数叩诊无浊音。X线检查均可见小片状阴影,在1~3周内吸收。还观察到个别其他型别副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症状与上述仙台病毒所致者相仿。1975~198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所见双份血清抗体4倍以上升高者主要为3型副流感病毒,也有少数2型及仙台病毒,这些婴幼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与1962~1964年所见者相仿,多数病情均较轻。国外报道,1岁以内婴儿的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合胞病毒感染极其相似。起病时先有感冒症状,流涕、低热、咳嗽,而后出现咳嗽加重,有痰,呼吸加快,肺内闻及干湿啰音及哮鸣音,合并细菌感染体温高热,中毒症状重,喘憋明显。

并发症

并发症:可合并细菌感染,一般无其他合并症。免疫能力较差的幼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等。幼小婴儿可因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引起窒息和发生呼吸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的快速诊断可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鼻咽分泌物,也可应用RIA、酶标抗体染色法或ELISA法检测。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健康儿童很少能从鼻咽部分离出该病毒,因此从咽、鼻分泌物中分离出该病毒即可确定致病原。
    进行病毒学诊断时,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应在发病早期采取。以猴肾细胞分离阳性率最高,1型及3型培养3~7天出现病变,可用血细胞吸附鉴定;2、4型培养时间较长,仅有2型可见融合细胞。血清诊断可用血凝抑制试验,即使第1次发病时也可能有1,2,3型及腮腺炎病毒同型及异型抗体同时上升;再感染时同型和(或)异型抗体也可上升;但有时虽鼻咽分泌物的病毒分离阳性,却无抗体上升。关于4型病毒抗体上升情况了解较少,只知第1次感染时常有同型抗体上升。
    临床要求快速诊断。急性期的快速诊断可用分泌物涂片或组织免疫荧光法查抗原,也可应用RIA、酶标抗体染色法、补体固定法、血凝抑制法或ELISA法检测。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X线肺纹理增重,双下肺可见点状阴影,肺泡充气过度,合并细菌感染可见实变征象。

诊断

诊断:目前临床上无法做出副流感的特异性诊断。需要时,可通过组织培养接种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也可应用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呼吸道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血凝集抑制反应中和试验可证实副流感病毒感染。但如果不做病毒分离,由于血清学的交叉反应,就难以鉴定特异的病毒型。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小儿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热性呼吸道感染,这在临床上与同龄组中发生的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无法区别。以发热和鼻塞、流涕等症状起病,有中度咽喉痛和干咳,许多病例声音嘶哑和哮吼(由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引起,是小儿副流感病毒感染最严重和危险的病症)症状突出。本病常不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及5个月以下小婴儿的腺病毒肺炎鉴别,但较6个月以上婴幼儿病情明显为轻。有时与抗生素治疗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不易区别,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对诊断后者有一定帮助。

治疗

治疗:参见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副流感病毒对利巴韦林(病毒唑)治疗有效。主要是对症治疗,根据年龄和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婴幼儿肺炎可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或β2激动药以改善通气。利巴韦林(病毒唑)有抗副流感病毒功效,静脉滴注10~15mg/(kg·d),每天分2~3次。

预后

预后:本病多数较轻,预后良好,痊愈后无永久性肺损害。

预防

预防:副流感病毒的预防方面和SARS、流感大体差不多,应养成预防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通风、勤锻炼、勤洗手、多喝水,及时增减衣物,探望病人要戴口罩,避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保持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提高人体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等。国外有人进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但距实际应用尚需一定时间。已有副流感病毒3型活疫苗可作为预防应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